2016年是移动支付快速发展的一年,不仅消费者逐渐接受以二维码技术为核心的支付应用,其他支付技术也逐渐接受包括NFC、MST、生物识别、IC读写等。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困惑:如何满足不同消费者在不同场景下对便捷支付的需求,成为移动支付时代的一大挑战。 各种支付技术崛起带来的冲击,是中国移动支付崛起的关键技术。它起源于日本,但被微信采用后很快在中国流行起来。起初,它仅用于信息交流。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微信将其应用于支付,支付宝跟进共同推动二维码支付在中国的发展。
到目前为止,二维码已经成为中国移动支付的主流技术,对传统支付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不仅改变了产业结构也冲击了收单设备行业,未来根据POS机调研所有POS厂商的产品都将支持二维码支付。 二维码只是开始:支付是一个强调场景的行业,不同的场景有不同的技术应用优势。二维码的老对手,具有速度和安全优势的NFC技术在2016年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苹果支付年初进入中国,引爆了消费者对快速支付的痴迷,然后安卓阵营也推出了各种Pay产品。 2017年NFC手机将占智能手机总出货量的60%以上,应用和移动终端普及的背后是POS终端转型的要求。近年来,银联一直致力于非连接转型。银联2016年第二季度报告显示,非连接功能的POS终端数量达到1050万台。 因此根据POS机调研NFC带来了另一场革命:POS终端不仅需要支持二维码,还需要支持NFC。除了二维码和NFC,另一个需要提到的是生物识别技术的推广。对于支付信息的交互NFC和二维码已经能够满足大多数支付场景,但快速便捷的身份信息验证需要生物识别技术的辅助。 Apple Pay是一项伟大的创新:同时在中国,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申请二代身份证时必须录入指纹信息,建立全国指纹信息数据库。在银行支付业务过程中,用户在很多情况下都需要指纹或人脸验证。因此继NFC和二维码之后,生物识别带来了第三波支付基础设施的冲击,银行自助机、一体机甚至一些POS机都在受到这种冲击。 在各种冲击之后,磁条、ic卡槽等传统终端设备依然需要支撑,这给了三星MST崛起的机会但技术的崛起面临着巨大的问题。同时支持多种支付技术,传统与新兴技术并行,给终端转型带来噩梦。根据POS机调研全支付、多功能融合的趋势正是由于各种支付技术的兴起,新兴的支付技术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支付技术。 目前大多数POS机都有非连接、磁条、ic卡槽等功能,但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支付需求。扫码、MST、光子支付和生物识别等越来越多的支付技术逐渐被市场接受,各种支付技术的复合兼容成为一大课题。 (责任编辑:pos机加盟) |